记者刘云摄影江玥制图高薇
昨晚8点开始,不少杭州人拧开家里的水龙头,哗啦啦流出的,就是“有点甜”的千岛湖水了。
盼啊盼,盼了几年,终于喝上了千岛湖水。
杭州人以前喝的水取自钱塘江、东苕溪,水也很好,但它们为开放式水源,很容易受上游污染、咸潮影响,水质比较不稳定。而且,随着杭州经济不断发展,城市规模不断扩大,城市人口不断增多,城市供水的压力也不断增加。
所以,从2011年开始启动研究、2014年开工的千岛湖配供水工程,就是为了让杭州人喝上更好的水。
昨天,通水的那一刻,好多人来问,千岛湖在100多公里外,水到底是怎么流过来的?
千岛湖配供水工程,一个是配水,一个是供水。
配水,是一条113.22公里的输水隧洞,一头在千岛湖边的金竹牌,是进水口,千岛湖水就是从那里引入,相当于整个杭州的“水龙头”。
选在金竹牌有很多考虑,最重要的一点是,那里远离村庄和旅游区,连游船都不允许进。水质已经很好,而且还要分层取水,选水下20米左右水质最好的中层水,优先输送。
从金竹牌出发,通过输水隧洞,完全依靠水流自身的重力,全程封闭式自流输水,千岛湖水流过113.2公里后,到达杭州的第一站闲林水库。
具体来说,是到闲林水库的配水井,因为形状像一只超级大碗,所以大家都把这个配水井叫“大碗”,碗外是闲林水库的水,碗里是千岛湖的原水。
进“大碗”前,千岛湖水要先进行消能处理,以减轻千岛湖和闲林两地30米高的落差带来的压力。以后,每年会有9.78亿立方米的千岛湖原水,从金竹牌出发输入“大碗”,再兵分两路供水:一路往滨江、萧山去,一路往主城区、余杭区。
这只“大碗”存水量约为22万立方米。之前做过统计,杭州城一天的供水量,大约需要“15碗”水。
昨天下午2点,站到“大碗”边,“碗”里已经有水了,进水口能看到小漩涡,工作人员说:“水在涌进来”;2点多看时,进水口的台子还露在外面;到了3点,水早就没过了它。
从今天开始,进入正常工作状态的“大碗”,每天水位都在65米上下,满满当当地往杭州城里头送水。
看着水来水又去,昨天,站在“大碗”边的我,忍不住想起大约五年前,我跟着工作人员谢骏,第一次到闲林水库时,他指着一片荒地,说再过几年,这里将有一个“大碗”。五年过去了,“大碗”果然很“大腕”。
包括“碗”,千岛湖配供水工程这一路研究的输水技术,还有“意外收获”,申请到了9项发明专利、27项实用新型专利及9项省部级工法呢。
以后,所有杭州人就是从一个“碗”里喝水的亲密小伙伴了!
(下转A02版)